教中国舞的,竟然是泰国留学生。
邬惊雷在致辞中表示,本场圆桌会议的举办是复旦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融合工作的新启程。圆桌邀请了来自法国、WHO、香港和内地的教授共同分享经验和智慧,就如何提高全球卫生机构的效率和透明度、如何保障全球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的问题建言献策,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新视野新思路。
任明辉教授从治理机制、法律工具、融资平台、地缘政治、民间力量和理念创新六方面展望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未来。乔建荣女士以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的全球卫生合作为例,讨论了如何实现合作共赢、推动全球健康。据介绍,10月27日,由复旦大学和崔钟贤学术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上海论坛2023 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今年的论坛以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为主题,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进互动、增强合作、谋求共识为宗旨,聚焦亚洲和全球的焦点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10月29日,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会议 全球健康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暨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2023年会在复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复旦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会长邬惊雷,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出席并致辞。在圆桌讨论和提问环节,罗力教授引导与会者围绕各国在应对疫情中的经验和优势、全球健康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发出全球健康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新的思考和灵感。会上,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幼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分别发表了题为《中国要转变发展战略应对外部挑战》《中国开放型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经验和方向》《中国制度型开放与一带一路:历程、特征与发展途径》的演讲。
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远东反战会议筹备工作人员、左联成员周文之女周七康,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北外滩开发办副主任陈琼婵分别围绕《论开埠通商与大上海的兴起》《海派文化:大都会空间生产与地方性世界主义》《北外滩有一幢被湮灭的红色建筑——关于长治路177号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研究》《纪念远东反战大会胜利召开90周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北外滩开发前景》等主题作报告。为纪念远东反战会议在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承载的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上发布了《远东反战会议史料图片展册》,通过收集到的图文史料,展现了各国爱好和平进步人士同仇敌忾的世界眼光,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淑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逊达、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邢丽菊、云南大学教授周平分别以《政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分化世界中的文明互鉴》《文明互鉴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及其意义》为题作报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探讨统一战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9月27日,大团结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会议由市委统战部指导,由虹口区委、复旦大学联合主办,虹口区委统战部、虹口区委党史办、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复旦大学统战研究基地共同承办。下午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文明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的上海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三个专题,紧扣大会主题大团结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开展交流讨论。
虹口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宏作开幕致辞,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致辞并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通出席会议,会前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虹口区委书记李谦等进行会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主持文明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分论坛。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斯嘉
成果:还原真实历史,让红色故事更打动人心纳米级X光断层扫描重构设备(Nano-CT)、autoflex speed 质谱仪、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手持式三维扫描仪(3Dscanner)、全自动DNA提取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环境楼的分子考古实验室里,一应俱全的实验设备等待着南村烈士遗骸数据的到来。他们优化古DNA的提取方案,解决遗骸DNA提取成功率低的问题。天干物燥,墓地附近没有厕所,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个灌得满满的水杯,但一天下来却难见水线明显下降——没时间喝,也不敢喝。7月20日,崔玉岐在陵园里给三叔立了一块墓碑,并赋诗一首:六月初三良吉日,方山军人事务局。
队员在一起整理资料、撰写报告每天傍晚结束工作后,所有成员会一起聚在居住酒店的会议室里整理资料、撰写发掘报告、分享所见所闻与心得体会,尽管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些疲倦,但说起成果时总是又惊喜又好奇,恨不得第二天就知道这些烈士生前的生活史。烈士鉴定是当代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烈士家属精神上最大的慰藉。
这是复旦大学首次组织考古队对烈士墓地进行独立发掘工作。更重要的发现是,所有烈士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基本相同,说明所有烈士生前摄入的食物种类没有区别,这是官兵一致最生动的体现,是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
一旦比对成功,该遗址点将变为红色,点击以后会有该遗址的详细背景介绍,以及成排的虚拟墓碑,比对成功的遗骸将会显示为红色,点击开这座墓碑,会显示墓主人的详细出土情况、DNA数据、复原的颅面部形态等。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22级硕士生王克感叹道。这里沉睡着的烈士们不再是党史里遥不可及的人物,而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甚至年纪比我们更小的鲜活生命。田野发掘现场接下来的六个月,他们将经历田野发掘、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的工作。3月15日,他的任务是发掘M10号墓室,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对一处墓室进行完整发掘。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王克师从文少卿,在此之前,他从没有亲身体验过真实的考古发掘。经过8天的作业,49具烈士遗骨全部重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包括铜纽扣、陶瓷帽徽、铜徽、子弹、步枪弹、玉印章、搪瓷碗、塑料牙刷、皮带及带扣等在内的90余件器物。
时光倒流回2015年5月30日,一条由同行发布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吸引了课题组的目光:首批中国远征军将士(缅甸密支那战役)DNA鉴定失败,委托机构建议送到英美权威机构测试,获得国际顶级技术支持。一瞬间,王克百感交集,甚至有点想掉眼泪。
截至1946年,保盟为八路军、新四军援建了8个国际和平医院、42所分院、11800张床位、20个流动医疗站,组成了国际和平医院网络,为支援敌后抗战和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的烈士墓里挤着两具骸骨,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过去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都还不得而知……王克在发掘现场,看到的震撼景象太多太多。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自己16岁时还在高中读书,还很幼稚,有时偷懒,有时无所事事。在前期的烈士鉴定中,课题组意识到法医学陈旧遗骸鉴定的现状和技术难题,于是在2020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建设。经过这场科技考古之旅,课题组对吕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技手段从这些普通官兵身上获取了鲜活的数据,复原着当时的抗战和生活场景,震撼着课题组每一个师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崔海治烈士容貌复原图(左)与其哥哥照片(右)对比今年清明节,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组织方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出土的49具南村烈士遗骸重新安葬于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从3月至9月,课题组在实验室里对上一阶段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完成了DNA数据库建设、体质鉴定、生活状况、面貌复原四项研究工作。在生物学领域,中国现在的技术水平是足以完成这项鉴定的,不应该假手于外国人。
2022年底,祖籍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崔家湾村的崔玉岐根据晋绥边区发放的《死难烈士家属纪念证》和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新兵营负责人王公太所写信件记载,至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寻找其三叔崔海治烈士墓,由于年代久远,墓地已难寻踪迹。通过人类骨骼考古的方法,他们全面采集烈士遗骸的生理特征和病理特征,鉴定了烈士的性别、年龄及其生前所遭遇的创伤与疾病。
熊建雪(右一)与队员在现场希望这次经历,能让同学们对发掘工作形成初步认识,甚至发现自己在考古发掘上的技能与天赋。头骨南边,蒋紫溪发现一个青绿的碗,这是个意外之喜,考古队员都很兴奋,纷纷前来围观。
在新技术加持下,课题组已完成572具烈士遗骸的鉴定工作,基于国家英烈DNA数据库,他们确认了平遥遭遇战中牺牲的原八路军某团政委邹开胜的遗骸,了却73岁女儿的一生寻亲之愿。经过DNA比对,课题组确认方山县烈士墓地M19个体即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烈士,经过漫漫寻亲之旅,崔玉岐和三叔终于迎来了团圆。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独创性地采用了应对策略。针对缺乏有效污染评估,他们参考古DNA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遗骸DNA的损伤特点,开发污染评估软件。
受当地条件限制,清洗人骨时使用的水每天只有两桶,需要队员们自己拎到发掘现场。据介绍,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网站建设的整体设想为点亮方案,寻亲者可以批量或者手工输入上传自己的DNA数据,自动与英烈DNA数据库进行DNA数据比对。
发掘:一日复一日坚守现场,让每一节人骨都完整传递3月,南村烈士墓地旁,三棵旱柳已冒出一树新芽,考古队旗迎风招展,50个深深浅浅的墓坑在阳光下静默无声。整支队伍在墓地现场的工作可以分为田野发掘和体质鉴定两部分,首先需要将骸骨从墓葬里发掘、提取出来,进行清洗,并转移到帐篷内进行解剖图摆放、体制测定、病理分析、人骨三维立体扫描等检测,上述工作将为其后的四项实验室研究工作——建立烈士DNA数据库、完成烈士体质分析、还原烈士个体生命史、复原烈士真实面貌建立基础。
展览现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如果不去发掘,英雄们将永远在土地里沉睡,如果不去追寻,无名烈士们将只是墓碑上一串冷冰冰的数字。